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現在位置 首頁 > 研考業務 > 研究發展業務 > 研考會委員會議紀錄
  • 友善列印
  • 回上一頁

106年第1次委員會議紀錄(106.02.22):水利局專案報告「打造市民的河川- 綠‧柳川環境景觀改善計畫」

【本次會議摘要】
專案報告:水利局報告「打造市民的河川- 綠‧柳川環境景觀改善計畫」


臺中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106年第1次委員會議紀錄
壹、時間:106年2月22日(星期三)上午9時30分
貳、地點:本會大會議室
參、主席:柳主任委員嘉峰
出席人員:(如附簽到表) 記錄:林怡秀
肆、主席致詞:(略)
伍、本府水利局專題報告「打造市民的河川-綠‧柳川環境景觀改善計畫」(略) 
陸、各委員建議事項:
朱市政顧問隆昌:
河川整治大多在臺中市區,相當期待豐原區葫蘆墩圳之開蓋,另豐原區軟埤仔溪淤積嚴重,相關整治工作應評估豪雨可能帶來的衝擊。
黃市政顧問武田:
一、這次河川整治的成果,有效行銷臺中市,對打造城市再生更具意義,建議未來污水截流工程之修繕及維護能挹注提更多經費,以減少未來河川整治的成本。
二、市府團隊應向中央爭取更多經費推動臺中市各項建設,並給合社團力量,讓臺中在人文、科技、交通上更加進步與發展,進而在國際發光發熱。
李委員長晏:
一、未來水利局對綠柳川改造計畫完成後,應思考如何強化民間社區或團體與市政府相關單位共同合作河川保育工作,及市民對其居住地的河川有感而願意參與河川整治工作,這是需要具體長年性之規劃及推動。
二、柳川、綠川水源原本就不足,經污水截流與用戶接管截去污水後,其水量勢必更加減少,為免日後造成河床缺水問題,因此尋找新的水源,應列入未來規劃之考量。
三、為打造臺中市為國際級的觀光水漾河岸城市,未來應逐步推動更多活動,使柳川、綠川成為多樣都會風貌之觀光休閒藍帶,提升市民對臺中市的認同感。
四、綠、柳川環境景觀硬體工程完成後,其活化轉型且讓市民有感則需加入軟性元素,將綠、柳川文化資產的空間結合不同領域,打造兼具「文化」、「教育」、「觀光」功能之水漾河岸園區,達到以河川涵養區域生活的目的。未來亦可透過APP系統整合,串連中區周邊景點,吸引國內、外觀光客進入中區。
五、應加入城市美學的元素,透過再造歷史現場計畫的設計,把過去綠、柳川文化資產保存工作從單點的文化資產連結成線,再透過整合不同部門的計畫發展為面狀的保存,營造富歷史感且高品質的居住環境,以故事描繪與營銷方式重現日治時期「綠柳成蔭、川流生景」的繁華景觀。
廖委員宜恩:
一、綠、柳川整治是讓中西區再生的典範計畫,目前柳川水岸工程是一個成功的案例,但河川整治基本的條件是水質改善,建議污水下水道管線的舖設與污水處理廠的建設儘早全面完成,讓臺中市的河川不再是臭水溝,建構成為親水城市。
二、建議能將柳川水岸治理延伸至南屯柳橋,串連美術館綠園道,將文化、觀光、休閒的理念納入工程設計,以形成文化藝術水岸廊道。
賴委員靜嫻:
綠、柳川的整治讓人耳目一新,短期具有媒體效益,但這些成績是基本盤,對臺中人而言,綠、柳川是有故事的、地位的、感覺的,如日本京都鴨川哲學之道,沿岸看到的整排櫻花、在地傳統工藝,及傳統日本景觀砌石工法,構成全段河岸規劃。因此,下一階段應朝軟體發展,思考其與中區的聯結,從都市脈絡下找出”綠、柳川”的歷史、靈魂及定位。
翁委員瑞宏:
一、臺灣的河川治理一直未有統合機制,一條河川同時由水利署、林務局、水土保持局、環保署及地方政府,各自依其管轄範圍及設立目的之法令而管理。多重單位同時管理一條河川,卻沒有一個主管機關主導都市河岸空間之規劃,造成目前未善用民間力量、河川資料不健全、缺乏生態規劃、土地管理不當等種種問題。
二、臺中的都市發展除了面臨河川的水域空間,尚有海岸與港口;亦基於每個水岸空間的特殊性,發展出不一樣的人地互動。從水岸延伸到海岸與港埠,必然是臺中要面對城市永續發展之必經過程,應兼顧環境、經濟、社會等三個基本構面;其中,「環境」面向最為重要,包括「整體環境規劃」以及「改善水岸景觀」;在「經濟」面向,則應思索如何藉由水岸來進行「地方產業升級」;在「社會」面向,則如何來進行「歷史文化保存」。連接水岸或日後的港埠之發展,「強化交通轉運機能」與「邁向國際觀光城市」將是水岸發展之延伸課題,這部分可能包括交通動線的串連、明確的指標系統、遊程的推廣、教育的落實、親水活動的推展、以及文化表演的引進等。因此,面對水岸的議題絕不是只有水利局的工作,建議研考會成立跨域平台,整合環境、都發、經發、農業、交通、文化、教育、觀旅、新聞等各局處的跨域合作。
三、未來維護工作當然也需要藉助於公私部門的共同努力,公私部門合作之角度來審視規劃、設計、興建、管理與營運等系統流程,這也是未來將會面臨之課題,或可思索在現今民政局主責的參與式預算中,讓民眾或社區團體著眼、理解並參與水岸環境規劃,藉此開啟以水岸為主軸的社區營造工作。
四、河川污染是長久以來的問題,為了解決此問題,公部門除了強化各類污染管制以外,亦須加強所轄境內污水下水道系統之建立,並且對於污水處理設施操作進行查核及輔導。在水岸空間中,民眾相當關心水體品質之相關資訊,因此環保局應當提供資訊給民眾瞭解水體現況,並且積極喚起民眾對於水環境保育的意識。
五、人工照明是現今城市水岸的景觀組成之一,經常搭配自然和人文等元素共構,讓人產生豐富的視覺感受,更加形塑獨特的都市風格和意象。良好的照明設計有利於水岸價值的提升,反之會形成光污染,影響環境品質。環保局與水利局應通盤研議景觀照明的管理機制,作為未來水岸景觀之設計基礎。
六、原先以農耕維生者在水岸的遊憩化、公園化趨勢下,不得不轉移其耕地;當我們見到水岸的新樣貌時,應要思索對於農業的衝擊。民眾在水岸新樣貌下,必然期許著更多的河濱或親水公園、自行車道、溼地教育園區、甚至有機農夫市集,這些都具有高度的價值。建議農業局及水利局應檢視都市水岸再生與農耕之活動關聯,在水岸遊憩化和保育化以外,農園也應該成為部分地區之水岸開放空間使用的選項。
七、在水岸空間的維護方面,可借重義工或河川巡守隊,進行水質監測,則需思索讓人員有能力快速地提報即時水質資料,並且導入智慧城市之概念,建構完整通報系統。在巡守安全性方面,水岸空間如橋下邊緣地帶也可能淪為遊民暫棲之所,甚至成為治安死角,此部分可結合社會局遊民安置計畫。因此要有保障巡守隊之制度或相關法令措施,甚至整合資源,請民政、水利及相關局處作未來規劃。
八、在都市,河川除了經濟與水利的價值,對於居民也兼具休閒與教育的意義。請觀光旅遊局、文化局、教育局、新聞局全盤規劃,讓市民從河流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與歷史記憶三個層面為探索的出發點,並以行銷地方特色為目的,創作出獨特的水岸商品,包括進行影像記錄、規劃水岸節慶活動、導入公共藝術等。
九、在教育方面,小學教育中,以當地河川為主題,導入河川治理及維護的概念,在鄉土、生態及社區參與三面向提出可操作的構想。在觀光方面,臺中的河川水域治理如今已獲得多數民眾的肯定,讓民眾重新省思水岸的文化價值。另建議新聞局透過新聞媒體之傳播,將水岸承載的新舊文化內涵,有效地擴展,讓更多人聽見水在臺中河川中流動的聲音;並且以關懷臺中在地生活的角度出發,藉由相關主題人物的導引,實地報導臺中與水相關的景點,喚起民眾重新認識所在之環境文化,思索生活價值。
十、未來的水岸創造與維護工作若仍受會計預算與人事法規等地方治理條件所限制,將不利於多元互動關係的建立與持續。因此,除了水利局要向中央機關積極爭取人力與經費上的補助以外,地方的人事與主計單位亦當在此議題上以更長遠的眼界且更寬廣的態度來支援。
十一、在個別河川部分,於流經臺中市的河川中,筏子溪保有相當比例的自然生態景觀,具有建立帶狀森林綠色廊道的基本條件,也可成為流經地區的社區總體營造不可或缺的資產,可成為具有生態與生活共生的都市型河川。
十二、為解決大坑的缺水問題,市府或可向中央爭取補助,儘早完成將白冷圳餘水引至大坑。除了一解大坑缺水問題,亦可讓大坑的溪流重現豐富的水文生態,增加親水空間,更利於發展觀光產業,且區域內水流量極為有限的野溪也將重獲活水,溪流中的生態系統或許將會因而改變,或可藉此減除臺灣鋏蠓 (小黑蚊) 的滋生,以緩大坑居民長久之苦。
十三、在過往的縣區,隨處可見的灌溉圳渠;雖然經過時代的變遷,圳渠喪失原有的功能,然而先民智慧的累積與文化意義不能因此而讓居民遺忘,反而更應將其視為都市開放空間的財富,因此有必要整理圳路資料,探討水圳兩側土地使用的正確性;請都市發展局在都市計劃管制規則中,建立都市計劃區內水圳管理機制;甚至在都市設計審議制度中,使河川與臨水地區的發展能確保親水空間的開放與品質。
柒、主席裁示:
一、綠、柳川是高度都市化營造出的水岸空間,而在非都市地區如何讓民眾有感是市政府的任務,如灌排分離、土地管理、河川使用、違章工廠等,以加強對原縣區的水利建設。
二、臺中市城中城專案列管平臺己由研考會建立,在這平臺下,請各局處進行系統性的盤點,提供新想法。
捌、臨時動議:(無)
玖、散 會(中午12時)

檔案下載(或附件)

  • 市府分類: 一般行政
  • 最後異動日期: 2020-02-25
  • 發布日期: 2017-03-01
  • 發布單位: 臺中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 點閱次數: 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