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現在位置 首頁 > 研考業務 > 研究發展業務 > 研考會委員會議紀錄
  • 友善列印
  • 回上一頁

106年第5次委員會議紀錄(106.10.13):都市發展局專案報告「舊城新生成果與未來規劃」

【本次會議摘要】
專案報告:都發局報告「舊城新生成果與未來規劃」


臺中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106年第5次委員會議紀錄
壹、時間:106年10月13日(星期五)上午9時30分
貳、地點:本會大會議室
參、主席:柳主任委員嘉峰、曾副主任委員能汀接續主持
出席人員:(如附簽到表) 記錄:林怡秀
肆、主席致詞:(略)
伍、本府都發局專題報告「舊城新生成果與未來規劃」(略) 
陸、各委員建議事項:
黃市政顧問慶聲:
一、綠空鐵道軸線計畫中,兩線鐵道可否能保留一線鐵路(臺中車站到林森路法院前),做為短程觀光用,請市府盡力與鐵路局溝通爭取,讓文化資產能再利用。
二、有關後驛與前站的連結,目前後驛發展較少,仍以臺中路、大智站、復興站為主幹線,請評估在臺中路與大智站之間,興建地下道,前後貫通,以利行人旅客的順利聯結。
三、中區再生應從長計議,目前中區的停車場設置較為缺乏,建議可參考歐美、日本區域型環狀電車,規劃「城中城電車」交通,讓來往中區的人車節能減碳。

邱委員俊榮:
一、舊城新生充滿著美好的想像,硬體規劃較多,但未來可能的經濟活動樣貌,在簡報中較少陳述,可針對新生後會產生的經濟活動、產業活動、生活型態多予著墨,從經濟及產業發展來看,臺中是屬於主動城市型,新生後如何與臺中產業發展搭配,建議未來可有更多的想像。
二、在智慧應用方面,新生區應有很多各式各樣的試驗場域,如Smart city概念,亦可與產業、經濟發展連結,鼓勵青創或既有產業、企業提案,同時爭取中央政府資源。
三、建議在新生區推廣循環經濟,從生產到消費都應有recycle體系概念,並規劃為示範區,讓舊城成為臺中最大的特色。
四、創客的精神與元素具凝聚力,可思考經濟產業搭配創新、創業與文化,成為高階的服務業。在市中心理論上不應有太多製造業或勞力密集的經濟活動,應有更高層次的表現,建議規劃成服務業聚集的地方,包含金融、法律等在舊城新生區的發展,將來除了都市規劃之外,在經濟發展上亦可有更多搭配的想法。

陳委員錦稷:
一、中區再生除硬體建設之外還需要搭配軟體,以臺中目前狀況,一部份盤點商業能量,有多少的產業活動可搭配硬體設計,另一部分,回顧臺中的歷史,臺中是人文薈萃的地方,如何在城中城讓人民的力量再度綻放,即是在軟體上應強化的部分,參與式預算及社區再造就是成功地將人民的力量彙整進來,建立此模式後,包括:創客精神、社造、審計新村、社區大樓、社會企業等概念、模式之人文能量產出後,social impact也隨之出來。
二、人口結構變遷後,未來可能走向少子化、高齡化的社會,城市運用、想像也有所不同。搭配智慧城市在IOT的應用,臺中市在舊城區可否成為智慧城市total solution的建置場域,未來再將model往外輸出,產生人文、文化、經濟、社會面的共同生態體系。

廖委員宜恩:
一、舊城新生計畫整體而言,是翻轉舊市區的好規劃,建議能在硬體改造進行時,開發多語言的智慧導覽系統,如文化地圖導覽、App等,讓軟硬體建設可以同時完成。
二、城中城再生計畫中,臺中火車站是重要出入門戶,其新站動線安排可建議作相關改進。
三、舊城再生計畫,應思考如何在舊城區之改造中,再次帶動經濟復甦,吸引國內外旅客觀光、進駐。

黃委員瓊雅:
一、大車站計畫中,三棟大樓設計部分,建議可參考曼谷Central Embassy把創客中心置於百貨之內,台中為設計創意之都,可在設計創意上更向前跨出。另高雄今年採取到經濟部之體感經濟計畫,規劃在大魯閣百貨前作AR、VR經濟園區,亦把高科技整體園區放在百貨公司內;另北捷公司規劃火車站前C1、D1雙子星大樓,其開發營運模式不僅是私地主與政府共同營運,還引進國際財團公司,此皆提供臺中市政府規劃參考。
二、針對國際創客部分,建議臺中應把握在地理位置上的優勢,並發揮城中城具文化、歷史之特色及政策的誘因,來招攬創客進駐。
三、亞洲矽谷2020前將全島推動行動支付列為Milestone之一,除2017台北世大運之外,2018臺中花博為下一目標,示範場域為城中城臺中火車站附近及逢甲商圈,可搭配市民卡,規劃示範場域計劃,讓2018年全臺中市完成行動支付。
四、建議臺中柳川、綠川可結合科技,即AR擴增實境,把科技元素放在河川跟河川的截流。
五、相關商業活動,可統計出就業或增加就業的人數,在宣傳上對市民會有較高的感受力。

郭委員建中:
一、城中城規劃有三原則:(一)未來50年或100年臺中的模樣為何,即為城中城延續性發展原則;(二)臺中市為幸福城市,達成幸福所應具備的元素即為未來規劃原則;(三)從中國社科院預測未來10年臺中市將成為臺灣最富有的城市,原因為保留產業技藝及發展高科技,若其預測正確,以臺中未來更為富裕的情況來看,城中城應如何規劃。
二、推動城中城規劃案的進度時程安排、預算的規模、過程中會遇到的挑戰(如:土地徵收和社會團體的抗爭),可以進一步討論和了解。
三、創客聚落和旁邊的兩棟樓(共三樓)其設計建設、招商和經營將會影響本區(城中城)未來的發展,成敗至為關鍵,建議請臺北市火車站旁的雙子星案的承商-臺北市捷運公司董事長董瑞斌,來分享臺北市雙子星案的規劃、招商和營運。
四、文化或古蹟在未來的展現和展示,建議可以更智慧化,或讓文化和古蹟的內涵可以智慧化的方式呈現,這應也是智慧之都可以思考的。

翁委員瑞宏:
一、城市不只是空間的結構,還具有時間的尺度。我們對於城市的理解並非是固定不變的,而是與其他相關事物混雜在一起所形成的片斷印象。這些印象是我們的感官在城市裡產生的反應,包括看到的、聽到的、吃得到、聞到的、摸到的…;其中,城市佈局、街道、建築物、各類裝飾、標誌、交通、環境基礎設施、居民住宅、商業區等都是外形的重要組成;而人和物構成的有機體,如社會秩序、經濟環境、公共關係、城市文化、住民的生活習慣以及素養等則是內涵和特質。
二、臺中舊城區對於大規模的基礎設施進行改造,將市中心街區形塑成為具有休閒娛樂、商貿、文化、居住等混合功能的區域,使城市面貌煥然一新。要讓舊城脫胎換骨,並非將舊有的建物拆毀,必須從當地文化脈絡中找出體驗空間,加強人們對於地方的認同,並創造出空間所需的價值。就以傳統市場來說,目前多是著重在空間環境之改善,以及對於人情味特質之強調;但是,傳統市場是在地文化的一部分,特別是在歷史區域中,傳統市場是區域內的重要文化內涵,在區域的文化發展上具有重要的角色。或可說,那就是與人之互動關係息息相關的「生活」,卻不易從各面向去呈現。
三、由於城市風格難以速成,有些城市因此採取興建具有標誌性的建築物,來博取關注,例如杜拜的杜拜塔或帆船飯店。不過,當更具話題性的物件出現後,這些建築就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逐漸被淡忘、取代,因此難以形塑出所謂的城市形象或是城市風格,原因就在於這些物件與城市的文化、內涵、歷史脈絡、甚至生活並沒有直接的聯結 。
四、舊城是我們生活的地方,也是我們的資產。舊城新生是整體性環境的保存再生,應當強調其隨著時間變遷的生活精神及其內部的文化與社會機制。舊城新生議題具專業性且多樣性,對於保存歷史區域的一般經驗多側重於維護歷史價值與文化觀光之經濟效益;然而,經驗亦顯示此類工作面臨到空間場域缺乏整體性連結、當代生活機能之不足、運作無法持續、以及在地工作者和生活者與歷史環境的社會關係薄弱等課題。
五、城市風格的形塑必須與文化底蘊進行繫結,而其形象的建構是環境和住民互動的結果,也就是說,城市形象是人們將城市獨特的自然要素和社會要素塑造成可以感知的一種表徵,是經過長期、綜合的宣傳與溝通所獲得的結果。因此,形象一經形成就很難被複製或模仿;更重要的是,在形象塑造上要非常小心,因為要扭轉城市既定的印象並不是容易的事 。
六、對於舊城新生,目前的政策方案多偏向局部性改善。地方政府必須透過一個接著一個的城市轉型與發展計畫,以利舊城發展,包括挽救舊城生態與產業危機,解決私有地產權所造成的障礙,擴大相鄰腹地,凝聚在地資源,設置便捷的公共運輸與停車系統,並且改造其經濟體質,解決在地者的就業困境;地方政府應該要以更長遠的規劃,甚至透過都市計劃的檢討與修訂,來作為未來發展的指導原則。此外,要籌措足額的運作資金,結合民間產業、專業協會、文史與環保團體、以及在地民眾建立協作夥伴關係。至於資金,首先可由市場直接籌措,其次可利用公私合夥以企業模式經營,再次設法向其他公設基金調度。我們除了著力在舊城區的生態、經濟和都市再開發以外,亦須積極創造新的文化活動與展演平台,讓地方引領新流行,而這要透過「創意氛圍」的營造,讓各類的有心人士得以群聚,並且在開放的環境中互動,激發想法,創造出服務產品與服務模式。有新的吸引點才足以維持現有商業和公共支持,並吸引新的人潮與投資,例如針對城市特有的地理景觀、人文歷史、傳統節慶,設計出強化當地特色的內容與主題,吸引外來者觀光、消費、投資,進而帶動地方發展。
七、除了透過形象包裝和傳播方案,更需要獲得的是在地市民的支持,甚至為其創造就業機會,使其對舊城新生產生認同,在地者對於外來者的友善程度亦會影響舊城之對外觀感。然而,當大量的新式商業行為引入舊城時,衝擊則是必然。如果在地居民能夠與入駐者互相理解,生活環境應可維護;但是,如果新的進駐讓舊城本身無法應對,原有之特徵即可能被壓縮,例如目前多以「活化」與「再生」讓老屋產生嶄新的用途,但是老屋的居住本質卻在減退。此外,如果商業進駐後所維持的只有表象,如旅客的暫住或一次性的餐飲供應,則社區及鄰里關係亦可能愈形薄弱,這些問題都肇因於忽視過去即存在的生活。對於此問題的處置,應當仰賴在地相關人士的參與,或許透過「參與式預算」來提案,推動小區域的自我管理機制,甚至賦予地方組織擁有生活及建築協定之若干權力。事實上,台灣仍在推動的《社區營造條例 (草案)》即有類似的功能。不過,對於建築物之開發及空間氛圍的維持仍須倚賴其它的法規及計畫進行支援,來確保以在地居民作為地方發展之主體。
八、舊城新生亦即是「永續性」的展現,在重塑過程中亦要深刻體認自然系統是支持城市存在的基石;因此,我們須要對於生態環境在過往所遭受的破壞進行回復,包括與水共生、與樹共生、甚至維護藍天,積極地肩負起節能減碳的責任。
九、真心盼望舊城新生能夠獲得成功,成為都市轉型與永續發展的典範。為此,地方政府除了單純地進行有形的建設以外,更應該要從產業轉型、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多方進行,取得平衡點;亦要著眼於在地文化與歷史底蘊,將無形的資產轉化為可以感動眾人的生活故事。
十、針對歷次委員會議題建議事項,各局處參採情形之回應,不應只呈現過往己經執行的政策或數據,請研考會協助管考填報之資料。

李委員長晏:
一、城中城再生計畫是一種區塊鏈的問題,其涉及許多權責機關的區塊業務,由於各機關業務屬性不同,計畫間難免有矛盾、無法縫合之處,產生多重機關的整合協調問題,宜建立跨局處協調與整合平台,以利於城中城再生計畫推動過程及各項軟硬體建設完成後的延續管理問題的解決。
二、城中城再生計畫是一種計畫對接與經費橫向整合問題,其涉及許多不同計畫經費,如:大車站計畫、車站廣場景觀再造計畫、中區創意新產業推動計畫、市民入街計畫、綠空鐵道軸線計畫、柳川排水計畫、綠川環境營造計畫、舊城再造-文化城中城計畫、雙十流域文化生活圈計畫、舊城青年創業及創客聚落計畫等的鏈結,計畫間如何整合,產生整體規劃的綜效,為城中城再生計畫成功之關鍵。
三、城中城再生計畫是一種生活空間聚落衝突的問題,其涉及許多異質的空間比鄰的問題,如:經濟、文化、交通、水文、產業等不同空間的整合問題;同時更涉及許多關心各式各樣在地問題的社群組織,如:在地社區居民或組織、青年創業者、國際移工、商業團體、遊民等不同生活空間、生活習慣與民情的融合問題。此種多元且複雜的空間聚落衝突問題,未來將會是延續性管理問題。
四、城中城再生計畫是一種產業和地景空間整合行銷的問題,其涉及許多產業地景,如:產業故事園區、臺中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干城商業地區、文化古蹟廊道(如臺中刑務所官舍群、臺中州廳、大屯郡役所及州廳附屬建築群、彰化銀型、合作金庫、中山綠橋、台糖湖濱生態園區)、中區再生基地、舊城青年創業、審計新村摘星青年、多元魅力東協廣場,綠空廊道整合大臺中自行車網絡、柳川排水計畫、綠川環境營造計畫、綠園道及融合周邊多元文化電子街、繼光街、青草街、鳥街、打鐵街及異國小吃街等,中區的產業模式以現有的文化、地景來看,較傾向是社會經濟模式,如何將不同產業、地景串連整合,是未來重要的工作。
五、諾貝爾經濟學得獎者提出資源共管機制,也就是政府、市民、在地業者將舊城區當成共同資本、共同財產來管理,朝向自主性管理,市政府不宜介入太多,只需提出政策誘因並引導,讓使用者與監管者在同一平台,共同維護所居住地方。
柒、主席裁示:
一、未來中區經濟活動的發展樣貌,雖已規劃初步願景及想像,但其優先順位、資源分配比率等,市府尚未完成盤整,是需再作努力的。
二、本會委員會議委員建議事項各機關參採情形,請本會研展組與各機關充份溝通並初步篩選,確實依委員建議擬具參採意見。

捌、臨時動議:(無)
玖、散 會(上午12時10分)

檔案下載(或附件)

  • 市府分類: 一般行政
  • 最後異動日期: 2021-12-28
  • 發布日期: 2017-10-20
  • 發布單位: 臺中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 點閱次數: 2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