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114年第2次委員會議紀錄
壹、時間:114年6月23日(星期一)10時
貳、地點:文心6-1會議室
參、主席:林主任委員鼎超(周專門委員憲民 代理主持)
肆、出席人員:(如附簽到表) 紀錄:陳惠婷
伍、主席致詞:(略)
陸、教育局專題報告「臺中市實驗教育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略)
柒、各委員建議事項:
余委員致力:
- 自民國103年實驗三法實施以來,全國實驗教育體系的學生數成長幅度已達11倍,建議補充臺中市自103年至今相關統計資料,並可進行六都比較,俾利掌握相對成長幅度與推動成效。另建議思考建立長期追蹤與系統性評估機制,包括學生的學習成效、社會適應與後續發展等。倘能逐步累積相關數據,將有助於突顯本市在實驗教育上之成效與特色,形塑市府政策亮點。
- 報告內容除具體成果外,亦應檢視市府在推動實驗教育的過程中曾經面臨的爭議或困境,並說明處理方式及未來預計採取之預防或改善措施。另建議未來各機關進行簡報時,可適度設計提案或議題討論環節,針對推動單位遭遇之跨域課題,透過不同委員的專業背景提供建議,提升委員會的功能價值並強化市府政策推動實質效益。
- 臺中市在推動實驗教育方面,有多項創新作為,具全國首創性質,實屬難得。尤以空間媒合、資源轉撥及獎勵補助等措施,解決目前全國各地實驗教育推動者普遍面臨的場域不足與資源匱乏問題。另建議教育局可提出近期本市或全國有關實驗教育的討論議題,透過委員會的集思廣益,有助於凝聚後續政策方向。
- 建議可參考創業創新基地的概念,規劃成立「實驗教育創新基地」做為實體交流場所,提供對實驗教育有興趣之教學者、家長或團體參與,強化資源整合與示範效果。若實體空間短期內難以籌設,亦可善用現有網路資源與平台機制,推動教學成果之公開分享與經驗學習。此外,實驗教育中的課程創新與實踐經驗,不應僅限於實驗教育體系內部交流,建議應建立具體機制,使優質實驗成果能系統性擴散至一般教育體系,讓更多學生受益,實現實驗教育對整體教育體系的正向帶動與影響。
- 實驗教育制度的設計本質即為「選擇權」,學生與家長在選擇後亦須承擔相應責任。然而,行政機關的角色不應僅止於提供選項,仍應積極回應制度發展所帶來的後續課題,特別是長期成效評估與轉銜狀況。在長期追蹤方面,建議可訂定基本要求,例如請學校建立校友聯繫與追蹤機制,掌握學生畢業後三年、五年、十年的發展情形,包括持續學習、就業狀況與生活滿意度等,作為後續政策修正與制度檢討之依據。
- 倘若實驗教育學生未來進入大學端出現銜接困難,建議市府整合其他地方政府力量,共同向教育部爭取建立明確、友善的銜接管道。
張委員梅英:
- 實驗教育推動應結合城鄉發展、地方文化與族群特性,以強化實質意義與在地連結。近日至和平區達觀部落參訪,觀察到學生於當地學校就讀後,樂於學習並主動使用族語進行溝通,顯示文化語言融入教育具正面成效。然而,當學生升學或需回到體制內教育系統時,將面臨制度接軌困難,產生落差與適應問題,形成推動過程中的潛在挑戰。建議教育局進一步思考如何建構銜接機制,使實驗教育成果能順利延續至後續教育階段,同時,也應檢視目前之評量標準與升學制度,是否與實驗教育的學習模式相容,避免因傳統制度設限,削弱實驗教育成效。
- 關於補助與獎勵機制,建議檢討現行作法是否過度仰賴傳統評量與書面作業,導致實驗教育亦須承擔類似KPI式的行政負擔。既為「實驗教育」,應跳脫傳統補助邏輯,發展更具彈性與創新的支持機制,避免實驗教育落入傳統框架,失去其原有精神。
- 在師資培育面向提出以下建議:
- 師資來源方面,應打破傳統資格認定的限制,擴大對具教學熱忱與文化實務經驗者的接納,鼓勵部落長者或具實務背景者投入教學,補足文化教育資源不足之處。
- 人才接軌與傳承方面,現行原住民、客語、台語等語言師資認證機制,仍多採傳統教學與評量方法,對實際使用者學習成效有限,建議發展更符合實務語境的培訓模式,以強化語言師資的培力與傳承效果。
- 未來在選任實驗教育師資時,應更重視教育理念與教學適配性,而非僅以教育學分為標準,方能延攬具潛力且符合實驗精神之師資,強化教育的多元性與創新能量。
葉委員致微:
- 肯定本市實驗教育推動措政策,特別是實驗教育中心單一窗口機制,以及所辦理之升學管道說明會、教育說明會與成果發表會等多元活動,均有助於提升市民對實驗教育之理解與參與,亦增進社會大眾對多元升學與教育發展方向的認識。建議後續可考量進一步將實驗教育中心實體化,發展為具備展示與交流功能的基地空間,進一步強化與市民的實質接觸,提升整體能見度與參與度。
- 報告中指出,113學年度訪視個人約500人,採集中訪視辦理,請問實際執行方式為何?另請說明針對個人及小型團體(如由單一家庭或少數家長組成之自學團體)如何進行評鑑?
- 實驗教育整體評鑑方法建議應朝向更具客觀性與多元性的方式規劃,以因應不同類型教育型態之特性。若能建立更適切的評鑑架構,將有助於學生未來回歸正規升學體系時的銜接與社會適應。
- 善水國中小為全國首創的中介教育學校,因其服務對象多為家庭功能弱勢或特殊需求學生,建議比照特殊教育制度給予充足支持,除了空間與硬體資源補助外,亦應涵蓋師資、教材與專業服務,以確保教育品質。
- 建議市府持續蒐集實驗教育於全國及國際間之發展趨勢,作為政策推動之參考依據。實驗教育政策自實施以來多由民間自下而上(bottom-up)推動,建議可思考自上而下(top-down)之策略介入,以補強多元教育發展之結構性缺口。除現有如華德福及道禾等實驗教育機構外,社會上亦逐漸出現生態導向、探索體育或其他新型態教育模式,建議市府評估是否將此類新興方向納入未來政策考量,縱使目前尚未有相關機構設立,亦可透過鼓勵與推廣機制,吸引更多具有不同教育理念之團體來臺中申請設校,進一步擴展本市實驗教育的多樣性。
- 優質的教育環境具吸引年輕家庭移居與落地生根之潛力。若實驗教育推動得宜,或整體教育政策能成為六都中的特色亮點,將有助於吸引重視教育的族群選擇在臺中定居,進一步促進人口結構優化與長期發展基礎。
- 實驗教育機構因非屬正規體制內學校,缺乏完整就學保障,若因評鑑不符或營運困難導致暫停辦學,學生可能面臨中途失學風險,請問市府對此是否有相關因應配套措施?
陳委員秋政:
- 實驗教育三法已成為教育局可運用的重要政策工具,建議進一步思考如何在本市不同區域類型中發揮其效用。目前多以成果型態呈現推動情形,但更需要盤整各區實際面臨的教育問題,並將實驗教育應用類型進行系統性分類,對應區域需求與在地條件。此外,亦可彙整各縣市經驗,參考如嘉義推動公辦民營辦學模式,結合民間投入資源等案例,以研擬本市適切推動機制與可行方案。
- 實驗教育的實施樣貌依各縣市重點不同而有多樣差異,除了既有的華德福或道禾體系,目前全台也有其他實驗教育系統發展中,例如KIST系統。建議可針對臺中市內不同區域的教育問題與政策需求,進行整理與類型化分析,並對照其他縣市具成效案例,探討可借鏡經驗或待補強之處,作為後續政策調整依據。
- 實驗教育在課程設計上的彈性,能適應人格發展、生態體驗、文化教育等多元教學,但也因此衍生師資來源問題。目前缺乏具體資料說明實驗教育機構師資組成及其來源,需釐清現階段主要由體制內教師承擔,或仰賴外部人員合作,進而評估未來師資培訓或外部合作應如何進行。在與外部單位合作時,亦應注意品質控管與風險管理,避免重演過去教育改革中曾出現的資源失衡問題。
- 實驗教育服務對象雖相對小眾,但其因應多元家庭需求與學生學習樣態的潛力不容忽視。臺中市長期有許多社福與教育團體積極投入課後照顧等基層教育服務,部分已延伸至實驗教育實踐,有些甚至選擇至外縣市設置基地。建議市府主動盤點這些潛在資源,研議如何促成其在臺中落地,強化本市教育系統的多樣性與韌性,也避免本地資源外流至其他縣市。
紀委員和均:
- 建議釐清實驗教育的最終目標為何?學生畢業後將朝什麼方向發展?當前實驗教育雖標榜多元與彈性,但學生未來仍須回歸體制內教育體系,建議市府應盤點並提供一套明確且可行的引導機制,協助實驗教育學生自體制外順利銜接回體制內教育。
- 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教育資源應確保一般家庭亦能公平參與,不該偏向已具備經濟條件的家庭,避免出現制度階級化問題。若實驗學校收費高昂,是否仍應提供公費補助與資源,請市府應審慎考量其公平性。建議教育局盤點現行實驗教育體系中學生實際負擔之就學成本,作為補助政策檢討之依據。
- 關於集中訪視部分,雖能提高執行效率,但若未妥善規劃,恐因同儕壓力影響受訪者意見表達,建議應審慎設計訪視機制,以確保實質成效與真實反饋。
- 中介教育學校如善水國中小的設立與規劃,可作為中輟生或家庭功能弱勢學生的過渡支持,補足現行教育體系對弱勢學生照顧的不足,實具積極意義。教育政策應優先照顧資源相對不足的族群,而非僅為教育資源充足者提供更多選擇空間;另對於將部分公立學校報廢設備無償轉撥或協助空間媒合等相關作法,亦相當值得肯定,此舉符合循環經濟概念,亦有助於公有資源有效再利用。
林委員良泰:
- 本簡報結構完整、脈絡清晰,內容涵蓋法規、組織、執行現況及未來展望且推動情形分為五大面向(健全法制與組織、實驗教育中心、多元教育類型、支持輔導、推廣理念),能有效呈現教育局在推動實驗教育上的努力與成果,值得肯定。
- 實驗教育中心的成立為亮點之一,建議爾後可以持續補充其如何建立協助平台及實際運作成效(如:輔導學校數量、服務滿意度等),如此更有助瞭解其實質貢獻。
- 實驗教育學生人數逐年成長,數字由111學年的2,280人成長至113學年的2,360人,建議可進一步分析此數字所呈現之潛在意義(量與質間的平衡比較),使數據更具深度,並展現教育局對發展趨勢的掌握;可考量參考簡報結語以蕭同學為例說明「打開教育的可能,成就每個不一樣的孩子」,此理念具溫暖及前瞻性,建議爾後可考量在相關簡報或宣導成效時,簡要地將此理念與前述的推動成果(如善水國中小、博屋瑪國小等案例)彼此連結,採用「以終為始」的觀念充分發揮有溫度的感動力量。
- 針對支持辦學的獎補助方案,目前累計金額包含獎勵150萬與補助1000萬,爾後可考量在此類獎補助金額輔以時間區間說明,以利追蹤績效變化,並可補充說明此經費投入後所產生的具體效益,例如:是否有效穩定辦學單位營運?是否促進課程品質的提升?或是有無蒐集獲補助單位的回饋意見?如此將使經費執行的成效更具體化。
- 有關全國首創「報廢財產轉撥」及「課桌椅轉撥」等亮點政策,建議可準備更具體的佐證資料廣為周知,並列出目前媒合成功的案例數量與類型,更能有效說明推動成效與挑戰,以利其他縣市學習。
- 建議持續蒐集及分析民間或家長端對實驗教育的回饋意見(如問卷調查或座談紀錄),更全面呈現政策推動之影響層面。
林委員建元:
- 建議檢視市長的教育政見與教育局既定政策目標在實驗教育領域的落實情形,評估市府推動作為是否與原先承諾相符,並盤點目前執行成果,釐清尚未完成或可加速推動的項目,轉化為具體行動。建議爾後安排簡報機關應就相關政策目標與成果提出具體對照與檢討,作為檢視成效的重要依據。
- 實驗教育學校各具特色,評鑑標準難以一體適用。建議可改由學校提出成果與追蹤機制,包括學生發展歷程與後續表現,從學習文化與長期關係建立的角度切入,更能真實呈現教育成效。
- 部分學生及家長對實驗教育的預期與實際效果出現落差,甚至面臨從體制外轉入體制內時的適應困難。建議教育局應重視並設計相關轉銜配套機制,協助學生平穩過渡,減少家長焦慮與教育選擇風險。同時,學生學習成果與升學或社會接軌的相關資訊,應適度公開,協助家長在決策前獲得完整理解與風險評估。
- 目前實驗教育發展快速,隨之而來的是學生轉學、升學與回流體制時的挑戰。尤其在申請進入熱門學校或市區學校時,因資源配置及招生門檻,可能面臨轉銜失敗的風險。建議教育局應建立體制銜接與教育補救機制,提供必要的資源與行政協助。
- 實驗教育風潮已難以逆轉,建議市府應正面迎對、視為重點教育政策之一,積極整合資源推動,並進一步盤點適合實施之場域與對象,妥善規劃政策支援與資源投入,使具潛力的學校能有穩定發展的機會。
柒、主席裁示:
一、市府推動各項政策應建立在同理心與責任感之上,無論是教育領域或其他公共議題,面對有需求的市民,都應將其視為自身責任,多投注心力與資源,才能讓整體施政更周全、更具溫度。
二、教育政策的推動與城市發展息息相關,實驗教育應建立完整的轉銜機制與品質管理制度,確保學生在不同教育階段都能獲得妥善支持,避免學習歷程中斷或資源錯置,進而提升整體教育效能。
三、本次會議委員提出多項具體觀察與建議,對於市府推動實驗教育的整體方向與執行細節,皆具有參考價值,針對委員建議的參採情形及需釐清或說明之處,請以書面方式補充。
捌、臨時動議:(無)
玖、散 會(11時40分)